【美文推荐】鹤飞千里源流远

    日期:2022-09-14 来源:双柏县文化馆点击:14315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作者:苏轼冰

    从被称为“林海春城”的双柏园林县城妥甸往东北方向顺河而下32公里,就到了自古就有“仙鹤之乡”美称的大庄镇。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哀牢大山深处,会遗留着“千古奇才”北宋大文学家四川眉山“三苏”余脉……

    大庄深藏在哀牢山腹地,历史悠久,文化荟萃。从出土的青铜锄、斧、矛、戈等农具和武器证明,这里至少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屯垦和居住。据有关专家考证:原始先民爨蛮曾经在这里开垦狩猎;彝族先民中罗婺人的一支曾移居于此,并留下自称“罗婺颇”的后代;彝语支系哈尼族的一支从礼社江迁入,并繁衍了哈尼族后人;南诏王细奴罗的后裔迁入,成了后来自称“罗罗颇”的彝族。

    大庄村有近四百户人家,一千三百多人,一九四九年前是清一色的苏姓,清一色的灰瓦木雕楼房,清一色的清石板铺路,大富人家的建筑都是清一色雕梁画栋的四合五天井。解放后有部分长工安家落户,后来又有几户搬迁户入居,才使大庄村有了几户外姓人。

    苏姓是大姓,在双柏人口近万,在县内位居第四。据《双柏县志》记载:“大庄苏姓源于陕西武功,苏那怀于元末命宣慰滇中,镇守河西曲陀关,后其六世孙苏峨宦游南安州,迁居到大庄。”让人产生歧义的是,在双柏,只要问到苏姓人家,说法基本都是一致:“我们祖上是四川眉山苏东坡大学士。”那口气自豪中又十分自信,容不得别人去怀疑。在大庄,现在还能找到年代久远的“家谱”, “家谱”全都是过去工工整整的毛笔手抄,且纸张黄黑,多处破损,时间至少是民国以前,但开头处却是“老祖四川眉州苏老泉之子苏东坡”;文化站前些年还从地下挖掘出来半边古代楹联,上书“根本眉山三苏秀”,后来我根据大庄古代留下的家谱配上 “源同洛水一脉亲”的下联。具有一定权威的楚雄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张方玉老先生经过长期走访、拓碑、考证,并著文说:“在汉族移民中,中国历史上著名文人四川眉州(今眉山)苏东坡家族的一支,在元代进入云南,始祖苏那怀驻守河西曲陀关,明初长子苏宝以进士出任大理知府,晚年先在楚雄大石铺选宅基,后定居南安州,后称苏家屯。至第四代时,有四子,留一支在老宅,另三支移居各地区,以大庄村的一支发展最快,成为最大的家族。故大庄苏姓尊苏宝为一世祖,河西苏姓尊苏那怀为一世祖,苏宝为二世祖……”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V1X7AAAAAHrLMU8067.jpg

    后来终于查清了历史,苏姓出自嬴姓,颛顼后代陆终的子孙被封在苏,后人就以“苏”为姓,聚居于陕西武功,即洛水(洛河)一带。到了唐代武则天时代,赵郡苏氏之后的苏味道官至宰相,后贬为眉州刺史;神龙初年(公元705年)苏味道病逝于眉州刺史任上,一子苏泾不能归,眉山苏氏自此始。传至六世苏洵和七世的苏轼、苏辙系苏味道裔孙。是县志上省去了中间关于“四川眉州”一节,才有了“大庄苏姓源于陕西武功”一说,让后人造成很多误解。

    后来,由从家谱中又查出,六世孙苏峨宦游南安州,迁居到大庄后,了解到大庄“仙鹤”的传说恰好与又有四川眉山苏氏一族“修行成仙,尊者为鹤”的家训一脉相承,又从眉山族人中选了300多子孙来此定居,并迅速发展壮大。这一说法,与潮州潮安县后陇村迁出的潮安县枫洋村的宗祠的门联:“北海看羊三千里外一个臣浩气长流汉节胡称皆手泽;西湖放鹤八百年来太学士家声勿替名儒循例继眉山”完全一致。上联说的是武功派始祖次子苏武,下联说的是眉山派子孙苏轼。

    双柏苏氏家族历代都有“修行成仙,尊者为鹤”的传统道德礼仪,历代都有尊鹤的习俗,民间有很多仙鹤的传说,至今还遗存着一种叫做“仙鹤笙”的舞蹈,现在建有仙鹤公园,每年都过“仙鹤节”,而且苏氏一族还世代遵循“诗书传家、礼仪为先、读书是命”的东坡风范,后人中大有为人忠厚,豁达好施的“三苏”遗风。毫无疑问,大庄苏氏一族是双柏明朝以前最早的汉族移民。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C2pTAAAAAIhySv0355.jpg

    四川眉山苏家三杰一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庄虽居哀牢山一隅,但大庄苏姓人家自古以来一直视眉山苏老泉之后苏东坡为先祖,世代都用东坡之父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写作,精通六经百家学说,能下笔顷刻数千言,文名大噪,传世后人的事来告勉后人勤奋读书,世代相传苏东坡风范,洒脱直率,刚正不阿,放任不羁,且温柔敦厚,生性诙谐,对人热诚友善,恨一切邪恶之事,拒邪恶之人,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崇尚礼仪修身,诗书传家,读书是命的传统“家训”。历朝历代,从大庄苏家走出的读书人有军界要人,有文人雅士。远的不说,国民革命时期曾与朱德和叶剑英云南讲武堂的同窗校友的苏缙、苏绅两兄弟就十分了得。老大苏缙从小苦读诗书,胸怀报国之志,辛亥革命爆发时考入省立农校,因对社会不满肆业回乡教书;民国初年投笔从戎,参加蔡锷云南护国起义,随军入川讨袁,回滇后考入云南讲武堂第十四期将校班,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在龙云部第三十八军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后为龙云夺取云南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升任团长,后来在讨伐贵州省主席周西成入黔作战中战功卓著,被授予上校军衔;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天蒋桂战争中,下级军官买通警卫将苏暗杀,时年37岁;其弟苏绅少年聪慧,15岁考入云南讲武堂,据说与十五期的叶剑英同窗,毕业后随护国军讨袁,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军胡若愚部排、连、营、团、旅长,被授予少将军衔。在龙与胡军阀混战中,胡军军力不支,苏绅在胞兄苏缙劝说下反戈投靠龙云的三十八军,被委任为团长,被称为滇军“苏氏双杰”。后因有人挑唆说苏氏兄弟作战勇敢,难防大患,加之苏绅是投靠之人,即被调离军界任禄丰县长,两年后改任景东县长,再两年后又御职寓居昆明经商。抗日战争爆发后,苏绅挂职兼任滇缅铁路双柏征工处副处长、双柏县民防自卫大队长,还被选为省参议员。苏绅为人开朗,热心教育,曾将一生的积蓄用来创办双柏县立中学,并亲任筹备主任和教育长、教务主任,还将自己应得的薪律公粮全部交学校作修建大门之用。其次,大庄苏氏一族还出过毕业于云南大学,年轻时胸怀满腔爱国热情,曾回家乡组织抗日演剧队宣传抗日,后来因对蒋介石包办的“国民代表大会”代表不满,参与十人“绝食护宪代表团”,抬着棺材到南京请愿,最终当选国大代表的苏铭芳。据相关资料介绍,苏铭芳家境并不十分富裕,但他从小聪明好学,读大学时思想进步,对家乡贫苦百姓很是同情,一腔热血高呼“抗日救国。”1944年从云南大学放假回大庄组织部分教师、学生和文艺骨干排演话剧,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43年苏铭芳还与大庄在昆读书的苏兴芝假期回家乡教唱抗日爱国歌曲,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外,苏铭芳是双柏历史上第一个排演话剧,第一个大规模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的人。据双柏一位专门搞过很长一段时间党史资料调查,写出过有关专著的前辈讲:中共云南地下党曾选送过几批进步青年学生到延安,苏铭芳是选送之列,只因向导出事为国捐躯,苏铭芳才没有去成,但他又不愿为国民党军阀卖命,只好做了省财政厅财务督导员,后又随下台的省财政厅厅长李培天到长江实业银行上海分行任出纳主任兼私立东亚师范学校训育主任,最后被李带到了台湾,一生郁郁寡欢,靠工资度日,晚年还来信关心大庄学校、桥梁等家乡建设,言明愿捐其一生积蓄为之。后经乡人告之,学校、桥梁已由人民政府建设,乃罢其议。1981年2月死在异乡。旧中国的灭亡给大庄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大庄仍处于全县经济文化发展的前列,特别是文化教育,更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作为与四川眉山苏东坡一脉相承的大庄苏氏一族,重视教育的程度更是非同一般。自然,大庄苏氏一族的人才也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一九四九年前有“国大代表苏铭芳,解放后也出了一个全国人大代表苏正国,而且身居省政协副主席之职位;古有大诗人苏东坡,今有留美博士苏东波,还出了几十位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这不能不归功于大庄苏姓人世代诗书传家,寒窗苦读精神。

    大庄还有双柏至今保留的唯一古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苏家祠堂。从中,也可以看出大庄的文化传统不同一般。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XaebAAAAACkbMm0005.jpg

    苏家祠堂原名苏氏宗祠,建筑面积1478.18平方米,土木结构,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正堂宗庙,门楼戏台,整个房屋飞檐翘角,雕栏画栋,古色古香,居大庄街正中,背靠犀牛山,面临沙甸河,坐东向西,大门呈五滴水八字形敞开,气势恢弘壮观,现在是镇文化站。

    双柏苏氏族人大有为人忠厚、豁达好施的先祖东坡风范,不仅与大庄村土著的少数民族处得十分和睦,竟然还让大庄村所有土著的少数民族改姓姓苏,过上了平等的生活,但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大庄还是保留得很好。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T2vOAAAAAOMUL7c811.jpg

    眉山“苏氏一族”余脉的融入,使群山连绵起伏,前无关律后无驿道的交通条件,数千年的少数民族居地,几千年的大山封闭造的大庄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同时,“苏氏一族”宽容、豁达的“东坡风范”,也使当地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创新,形成了古朴独特的大庄文化。

    分布甚广、不拘一格的民族杂居使大庄保存了完整的多元文化。在双柏最富魅力的“三笙”中,大庄就有“老虎笙”、“大锣笙”,当然还有其他众多古朴独特的山歌小调和民族舞蹈。追根溯源,这些舞蹈又几乎都是部落时期传承下来的祭祀兼娱乐互相依存的图腾产物,古老得没有源头可探,一问皆是“不晓得什么时候开始跳,历来古代就有的。”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T9ewAAAAAOKIvNw683.jpg

    “老虎笙”和“大锣笙”都说根在法脿,实际上大庄跳起来还更古朴、更地道。这是因为大庄木久郎的老虎笙与法脿小麦地冲的老虎笙本来就是同根同源,一样的彝族罗罗人,一样的尚黑崇虎。有的说木久郎是从小麦地冲分出去的,分出去的还有易门的白沙坡;也有人说小麦地冲是从木久郎搬过去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三个村原本就是“一家人”,同宗同族。大锣笙是彝族尼苏罗婺人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不仅仅是法脿跳,大庄的麻栗树、桃园和干海资的一些村寨以及柏子村的中村、依么口、瓦拖、阿者智等地区也跳。

    木久郎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到十五跳老虎笙,麻栗树等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跳大锣笙,舞姿粗犷、古朴,祭祀过程和跳的套路基本与法脿小麦地冲和李方村、者柯哨一样,只是传说不同,笙的动作更古朴、更原始、更粗犷,这大概是木久郎和麻栗树的交通比小麦地冲和李方村、者柯哨更闭塞、没有经过人为艺术加工的缘故。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aV8EAAAAACAdD-o691.jpg

    节日期间,大庄别具一格的“仙鹤笙”、“老虎笙”、“大锣笙”以及过去留传下来的格拉中、上村和干坝上、下村的灯夹戏、传统花灯戏纷纷登场,还有麻栗树等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各样的杂笙、优美动听的山歌小调也来助兴,把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庄新老街子挤得水泄不通,到处是人潮歌海,轻歌曼舞,群众性活动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灯夹戏的历史有几百年之久,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唱灯祭灯驱神祈福活动。灯夹戏的剧种由川剧演变而来,格拉这四个村基本上都是苏姓,据他们说始祖也是四川眉山苏老泉之子苏东坡后裔,与川北文化本来就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清雍正年间,有个叫何仕光的川剧班主逃难到此入赘,一打听根都是四川,于是就开始教唱川剧曲牌,后来又受了些滇剧影响,形成了夹灯戏,并代代相传,终成了一种自成一格的特色地方小剧。

    仙鹤节的来源不仅缘于“仙鹤笙”,而且还跟大庄村的传说有关。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cKkEAAAAAGQcp4Q566.jpg

    相传很久以前,从很远的南方来了一个妖怪,用巨大的身子挡住了大庄村下面的沙甸河。顿时,山洪暴发,天昏地暗,河床被堵,河水越涨越高,两岸的庄稼被淹,许多人被大水冲走,剩下的人死里逃生,纷纷逃到离河岸很远的一座高山上。可是,河水却有妖法似地越涨越高,一直撵着人们不放,人到哪里水就涨到哪里,眼看大庄村就要承受灭顶之灾。这时,只听见北边莽莽的天空中突然传来一阵阵“嘎—嘎—”的鸣叫,紧接着从浓重的云缝里飞出一片五彩祥云,一只浑身洁白、头上红丹耀目的仙鹤,骑着一头犀牛,驾着祥云迎面而来。只见犀牛驾着云雾到了河边,迅速用庞大的身子堵住从尹代箐和普岩河滚滚而下的河水,那只仙鹤勇敢地冲向妖怪,并与妖怪在沙甸河里展开了殊死的厮杀。仙鹤与妖怪整整厮杀到第二天黎明,一共厮杀了九九八十一次,妖怪终于在仙鹤机智勇敢的强有力搏击下被打败跌落在河里……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GV9OAAAAAATSM-U972.jpg

    仙鹤打败了妖怪,在沙甸河畔稍作休息,正准备起飞时,忽闻金鸡报晓,无法继续升空为仙,就长期居住了下来,犀牛则化作一座大山,日夜守护着每一个洪峰的到来。洪水一大,它就用力喝,使洪水难以成灾。从此,河水不再泛滥,大庄也没有洪灾,仙鹤与妖怪搏斗时落下的羽毛变成了人们从未见过的工具,洪水落下去的地方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沙滩。人们用这些工具开垦良田,种植庄稼,疏通河道。大庄当地的土著民族都发展很快,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后来大庄苏氏人家从四川眉山到此落籍,也逐渐发展为当地名声显赫的旺族。

    传说中的那座山大庄人把它叫做犀牛山,也叫祭天山。每年农历大年初二,大庄村老老小小都要带上祭品到山上去祭献,以纪念仙鹤驾着犀牛来为大庄解除灾难,用生命挽救大庄村人生命的经过。仙鹤栖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池塘,后人把它叫做“仙鹤湖”,大庄苏氏人家又在湖对面建起了“苏氏宗祠”,世代与仙鹤共处,并在仙鹤的庇护下人丁发展、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幸福和睦。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FQotAAAAAHsoxpU497.jpg

    大庄村对面的地形地貌经过那一次洪峰的洗礼后,也神奇地酷似一只仙鹤在沙甸河里低头饮水。人们说那是仙鹤打败妖怪后累了,歇下来喝水的地方。大庄村后山传说是仙鹤落脚仰望东方的地方,后来大庄人就纷纷到此烧香祈祷,并在此建立了“仙鹤寺”,把仙鹤作为神物来崇拜,使它逐渐形成了“修行成仙,尊者为鹤”的传统道德礼仪。

    再后来,大庄的原始先民就根据仙鹤与妖怪搏斗时的一系列动作编了一组模仿仙鹤各种姿势的“仙鹤笙”,供村里当时居住的少数民族群众节日里跳。后来豁达开通的苏氏家族赐姓于村里的土著民族,把村里的土著民族统统改为苏姓,他们土著民族的身份也就不存在了,仙鹤笙也就从大庄村传到干海资波西厂、代么古、依那呢一带,而大庄村因没有了土著民族,仙鹤笙也就渐渐失传,只有在不远的波西厂、依那呢一带还完整地保留着,一直传承到现在。但波西厂、依那呢的土著民族只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过节时跳,他们过节时有搭青棚的习俗,久而久之,“仙鹤节”也就被当地不明真相的群众叫成了“青棚笙”、“天鹅笙”,直到前几年一年一度的仙鹤节时才恢复了“仙鹤笙”之名。

    现在大庄跳的“仙鹤笙”基本上是由代么古、依那呢的“青棚笙”和干海资、波西厂的“天鹅笙”演变而来的。笙中的“穿花”、“撕打”、“闪腰”、“合脚”侧转自如,潇洒对跳,挺胸踮步、昂头闪腰都给人一种优美自如的感觉;“天鹅笙”舞步欢快,优美洒脱,别具风格;而且两种笙都是用竹笛、弦子一齐伴奏,音乐清新明亮,旋律欢快流畅,生活气息浓郁。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9/M00/05/A5/rBABbGMhKiKEB49uAAAAACrpXrg730.jpg

    “仙鹤笙”在当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跳笙时看见一行天鹅从空中飞过。天鹅优美矫健的动作触动了人们的灵感,于是就模仿天鹅的动作编了一系列动作和队形,加之“天鹅笙”中有一个“独脚天鹅过田埂”的舞蹈动作在起跳时两臂伸展造型独到,似仙鹤展翅,又缘于大庄有一个关于仙鹤的古老传说,久而久之,当地彝族群众就把“青棚笙”和“天鹅笙”合起来演变为16个套路组成的“仙鹤笙”。每年农历八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稻谷渐黄,品大庄特产谷花鱼的时节,大庄镇所在地都要举行隆重的仙鹤节,尽情地展示大庄古老神奇、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千里哀牢美景如画,千里彝山有数不清的节日,说不尽的传说,有无数神奇古朴的歌舞。彝山是一个大课堂,每到一个地方,每参加一个节日,它都能向人们讲述许许多多关于节日、关于舞蹈的一系列故事。彝山又是一个庞大的民族文化大舞台!大庄农历八月十一至十三前后举办的“仙鹤节”,它不仅向人们尽情地展示了大庄古老神秘和民族文化,同时也向外界尽情地展现了如今的大庄人勤劳、勇敢、自信、豪迈的民族传统和对外开放意识,把一个神奇古朴、人杰地灵、物茂粮丰、独具特色的“文化大庄”展现得更加完美。节日中的那些原生态的歌舞虽然是粗放的、原始的、甚至是简单的,但节日展现给人们的却是人类繁衍生息、延绵长久的历史,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现在和未来的大庄。(本文选自苏轼冰长篇文化散文《文化楚雄.双柏》)

    作者简介:苏轼冰,汉族,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中国作家》《中国校园文学》《小说选刊.增刊》《诗选刊》《扬子江诗刊》《星星》《草堂》《延河》《文学港》《雪莲》《云南日报》《滇池》《边疆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纪实文学、文论等300多万字,出版文学作品12部,有长篇文化散文《文化楚雄.双柏》、长篇小说《虎乡誓言》出版,长篇纪实文学《红旗漫卷哀牢》列入云南省作协建党100周年长篇作品扶持,有作品获过省内外各种奖项,原云南省楚雄州作协副主席、双柏县文联主席、《哀牢山文艺》《彝乡文化》主编,现为双柏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

     

    来源:心双柏县融媒体中心 

    本类最新